留洋派(Creader.com)專欄作者劉雲楓 :我的系列文章,基本是以中國和歐洲、美國為中心來比較的。中國是一極,歐美是另一極,構成兩極世界。中國和歐美,涇渭分明,界限非常清楚。
鄙人曾斷言:你不了解西方文化,沒關係,你只要把中國文化,求反,就是西方;你不了解中國文化,也不要緊,只要把歐洲文化,求反,就是中國文化了。就像中國是白天,歐美是黑夜;而歐美的黑夜,恰是中國的白天一樣。
這是統而言之,必是會被學院派攻擊的。但我也聲明,只是戲言。
世界不是兩極,中西也不是截然相反。但要說,中國與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國家最顯著的區別,則非文字莫屬:以聯合國工作語言為例,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都是拼音文字。擴大了看,世界上使用數量最多的語言中,葡萄牙語、阿拉伯語、印度語,無一例外,都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口在一億以上,也使用漢字,可是,日語實際上,也是拼音文字。漢字,在日語中,最初是作為表音文字使用的。日語的五十音圖,都是表音的。
歷史地看,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倒不是孤例。在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人類簡史》中,人類第一份保留下來的文字是一份商業買賣合約,是象形文字的。蘇美爾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也有象形的痕跡;古希臘前期的克里特文明,也使用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更是象形文字無疑了。
在中國,納西族使用的東巴文字,也是象形的。
但是,後來,精於商業、在地中海上以貿易立國的的腓尼基人,發明了拼音文字。之後,隨着腓尼基人的風帆,拼音文字很快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成為一種潮流,並逐漸取代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遂成為一種文字古董,只有歷史意義。
足見,拼音文字是文字發展的高級階段,且,是從象形文字演化來的。換言之,發明和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是用過象形文字的,反之,則不成立。據古埃及學的開山祖師、法國著名學者商博良研究,A是從象形文字“牛”進化來的;B,也是象形的,它的原義是房子。拼音文字脫胎於象形文字,以此為證。
由此觀之,漢字到了象形階段,就停滯不前了。漢字,沒有像其他文字一樣,繼續進化到拼音,而是固化在象形階段,原地踏步,成了文字化石了。化石固然價值不菲,但,要說它先進,可能理由不充分。
五四新文化時期,有一批文化人,認為中國落後是漢字拖了後腿,必欲除之而後快,想用拼音文字替代象形文字,其中的人物,多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巨匠。1931年9月,海參威第一次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國新文字十三原則》 中,得到了包括魯迅、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在內的許多高層人士的贊同和支持。認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變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合現在的時代”。
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但,並不表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實在是因為工程過於龐大,無法實施而已。就像不管是蒙古族,還是滿族,進了中原,最後都被漢族“同化”一樣,只是因為使用漢字的人口太多了,要想當統治者,也要反過來學習漢字和漢族人的文化,這是當統治者也必須支付的成本。且,只要學會了漢字,就當統治者,給你你不幹嗎?現在,考個公務員,還打破腦袋呢!何況一勞永逸地當主人呢,那點學習成本,難道不值得嗎?
20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漢字輸入又成了新的瓶頸。拼音字母,就那麼幾個,一個小鍵盤ok了。但是,漢字好幾千個、上萬個,拼音老是重碼,字形輸入從何做起。又把絕頂聰明的中國人難住了,不止是大陸人為此發愁,台灣和香港也一樣。於是,廢除漢字、改成拼音的提法再一次被提起。
幸好,出了個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五筆字型輸入法還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獎,想想,哪一個拼音文字的輸入法,能得科技獎勵呢! 只有漢字了。
中國萬事不進化——思想,沒超出春秋;哲學,沒超過老子;醫學,沒超過《黃帝內經》;道德,沒超過孔子;玄學,沒超過《易經》;技術,沒走出四大發明;制度,沒擺脫秦漢;文字,還在象形會意——嬰兒期,才使用圖畫呢;想想,你教你家孩子是不是從看圖說話開始的。圖,是更早的文字。象形文字,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
象形,是具體的;拼音,是抽象。沒有抽象思維,是不是象形文字遲遲不能進化成拼音的一大原因呢?或者,是相反的情形——沒有拼音文字,阻礙了中國人的抽象思維。對此,筆者愚鈍,百思不解,還請有志於中國文化復興的學者們,加油。
最後,借用一段外人的話,結束本文。
1792年隨馬格爾尼一起來中國的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一書中,指出:“漢字的發明儘管也是一種天才的創造,比起字母的創造來,卻只需要極淺的智力。在某些人看來,字母的創造是如此的偉大,只能歸功於神的啟示。不過,漢字或許可以被認為是最接近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文學士所尋求至今的一種世界語。每個字都一目了然,不僅簡單,而且,意義豐富。”
0人跟帖 | 0人參與 | 註冊 | ||||
網友評論僅表達其個人看法,並不表明留洋派立場。 |
熱門跟帖 |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3.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