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失望与令人失望的芳华
2017-12-27

smallaed0f50dfa87914d19053b084af7f8961507621606.jpg

       留洋派(Creader.com)专栏作者格致夫: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很火,在电影院里,也在网络评论中。老婆和她有闲的闺蜜们,几天前就一起走进影院看了《芳华》。据说,她们几位排排坐,无不为影片中主人翁的命运哭得稀里哗啦!这令我讶异。

  而不够敏感的我,则迟迟没有去看的欲望。直至圣诞新年假期来临,才刚刚看了这部引起强烈反响的影片。从片头看到片尾,直至响起韩红演绎的那首老歌《绒花》,都没能触动俺本不算很高的泪点。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怀疑人生了,在惊讶女人们的泪点太低之余,的确开始怀疑老婆对我“麻木不仁”的评语是不是对的。除了标题,我甚至没看网上任何一篇有关该影片的评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又看了《芳华》拍摄花絮和几个主创、主演的访谈视频。这才让茫然的思绪开始清晰起来。

0U9506359-4-lp.jpg

  我眼中的《芳华》?

  按我缺乏艺术细胞的抽象理解,如果允许程式化解读的话,冯小刚先生的《芳华》,无疑是冯式艺术对人生芳华之年的图解而已。准确点说,该影片是这位名导高度个人化的芳华时代展现,是珍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筛选。再往深一点说,是历经40年沉淀之后,一种被正常情感理想化的芳华,更是一种被超常情思审美化的芳华。这大抵是这部影片的实质。

  《芳华》的令人失望

  从第三者的角度——未经历那个时代、或不带入时代情感的氛围下——审视,《芳华》难免令人失望!你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什么呢?

  文革末期的时代特征吗?虽然观众也看到了文工团大院迎壁墙上高大的毛像、墙壁上的标语、毛语录、敲锣打鼓的宣传车和游行队伍等符号化的东西,但不难发现,作者无意直奔主题,去渲染文革本身,而是一笔带过式的尽可能淡化之。应该说,这对影片主旨的把握,以及避免落于俗套,是一种必须!公平地讲,《芳华》在文革命题本身的挥洒上,比不上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或作者无意与之相提并论。从这个大众化视角无法引发共鸣,也是一种必然。对此有任何期待者,难免会大失所望。

1000.jpg

       对人物多舛命运的刻画吗?对不起,不客气地讲,作品对男女主人翁遭遇的叙事,甚至有些流于范式!苗苗饰演的女主角何小萍,生父文革遭难,母亲改嫁,从小就一直不受待见。参军进入文工团,依然没能改变备受歧视和排斥的命运。在残酷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倔强的芳华,而意外成为英雄。但在被追捧之后,像一颗被冻的大白菜,一旦拿进温室,就“烂掉”了。她历经长期不幸而变疯的结局,怎么看都是一个俗套!尽管这是严歌苓女士文工团经历中一个真实人物的命运,她在三部作品中才得以解构清楚的生活原型。

  至于黄轩饰演的那位雷锋式大好人刘峰,仅仅因为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暗恋的对象,就被下放连队,在中越之战中失去右臂而成为英雄。结局则有些穷困潦倒,但做人的气节仍在。同样很难说有多少不落俗套之处。

  一句话,无论是文革题材展现,还是人物刻画,《芳华》都难免令人失望。如果对此尚有疑虑,不妨回想30年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姜文、刘晓庆等人塑造的文革悲剧人物,那才是难以磨灭的艺术刻画与再造!

77c83130029d4d15931fa4b5a4134eab.png

        冯小刚的芳华展现有点迟

  那么,《芳华》是冯小刚的艺术失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冯导在荧屏上呈现芳华,本意就并非为艺术而艺术。那只是在等待40年之后,直奔自己难以释怀的芳华时代而去罢了。只是这种给自己青春一个了断的仪式来得有点迟!远不如姜文执导首部作品就展示自己的“芳华”来得自然。而年仅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喊出“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才是芳华中人的最佳宣言。

  对于大导演,人们毕竟有更高的期望。鉴于自我意识中对青葱岁月的圣洁化倾向,展现个人代入感很强的芳华情结这个事情,就无法规避下意识审美情愫的固执渴望,诉诸理想主义表达,而非艺术真谛,几乎成为艺术家的宿命!而追求理想主义的唯美展示,无论如何,都是艺术家早期“小时代”视野最为驾轻就熟的!到了艺术家炉火纯青的“大时代”洞察与感悟阶段,对这类天真、激情与烂漫,反而有些不合时宜了。

  而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芳华,很难不具有令人失望的一面!

  令人失望的芳华

3198057_hnrbtp1_1506006008513_s.jpg

  具体到影片情节,不少人耿耿于怀的是,文工团员们和社会对男女主人翁缺失良知、缺失同情心、甚至缺失人性的欺侮和“迫害”。老婆就在我面前表达从影片中感受到的压抑和愤愤不平。

  有人不愿将此解读为“人性之恶”,而宁愿将其归结为时代的罪孽。一种典型解读认为,这是文革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笔者无意否认文革的政治荒谬,以及对人与人正常关系、甚至伦理道德与情感关系的罕见摧残,但这不足以否定绝大多数人在青葱年代远离理性的荒唐、肤浅与冲动。这正是芳华时代令人失望的一面。

  从众心理、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恶作剧、取笑他人、组团欺侮弱小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形式。影片中文工团员们对待主人翁的种种行为,完全没有超出这一层面。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海内外不断有中学生欺侮、霸凌(bullying)同学的报道。那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一般性孤立某位有某种弱点的同学,捉弄人,或搞搞恶作剧之类,而是涉嫌违法犯罪的集体凌辱和侵犯人权。包括殴打、扒衣服、强迫受害者做出种种屈辱行为等。这类恶行就是典型的青少年非理性、叛逆现象而已。很难与时代、特别是政治环境等时代特征扯上关系。

  就是影片中组织上对男女主人翁的严厉处理方式,对于不容许谈恋爱的军队环境而言,也很难说有多么出格,更谈不上文革时代的阶级斗争思维。相反,雷锋式的好人刘峰也在档案中对组织隐瞒了何小曼生父被劳教的重大事实!她才得以顺利参军。这正是文革时代也存在人性一面的展现。

  《芳华》是没有价值的平庸之作吗?

  分享影片《芳华》的失望之处,以及强调任何人的芳华都难免存在令人失望的一面,并不意味着《芳华》这部影片整体是平庸的,没有存在价值。每个人都曾拥有自己的芳华时代,理想化、圣洁化自己的芳华,那不仅是一种人之常情的慰藉,更是一种对青葱岁月的庄严安放与祭奠!这样的理由足矣。而从该视角去审视《芳华》,其艺术的真是完全立得住的,观众也就没有理由失望。一句话,理想主义的冯小刚依然是接地气的!尽管此话怎么听都有点矛盾。

0人跟帖 | 0人参与 | 注册
   
网友评论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留洋派立场。
热门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热门文章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3.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